點擊率:3538
據《今日柏斯》和《澳洲人報》的報道,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董事經理,亞洲首席經濟師陶冬認為,澳洲投資者“生活在另一個星球”,覺得中國人對本土商品的需求會反彈。他指出,許多人還相信中國政府的刺激政策會恢復需求。
陶冬在悉尼的1次會議上發言稱,問題不在于中國經濟怎么了。
他說:“有問題的是你們。中國基礎設施繁榮、住房繁榮、出口繁榮和經濟刺激的黃金時期已經成為過去式了。沒有結束的是什么?中國的消費。”
陶冬指出,人們常常說,中國缺乏需求是個問題。
他說:“這不對。實際上,中國需求有所改變。”
陶冬表示,雖然商品及重型機械的進口額下跌,旅游支出卻飆升——中國人目前在海外的消費達1.2萬億元。
他說:“他們去韓國吃泡菜和整容,送孩子到澳洲昂貴的學校念書,大肆采購新西蘭的有機食品。澳洲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來利用中國需求,但中國需求正 在改變。要追逐舊市場還是擁抱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來滿足它,這就看你自己了。市場還有殘留的印象,即中國是工業化中的經濟體,需要很多很多的鋼鐵及其它產 品。如果你能想到中國具有4%的增長能力,就能更好地判斷中國數據。結論是,中國已經過了工業化時代。”
不過,這方面存在很大的風險——澳洲企業過于高估自己在中國的能力。
本周早些時候,奶制品合作社邁高(Murray Goulburn)的總經理赫魯(Gary Helou)被迫辭職,因為他過度高估了對華出口的即時前景。
《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的亞洲編輯齊格勒(Dominic Ziegler)表示,外企進入中國市場時面臨嚴峻挑戰。
他說:“對澳人而言,問題在于,你是否要進入情況仍艱難的中國領域,然后試圖打入市場?難是有各種原因的,包括監管、技術和文化。還是說你想讓澳洲成為引入中國資本的更優地方?答案可能是兩者都有那么一點。”
羅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研究員蔡彼得(Peter Cai,音譯)指出,澳洲面臨的其它問題在于本土兩大出口領域旅游業及教育業幾近飽和。
他說:“我不確定教育界有能力吸收更多學生。這已經讓步過了,很難在不損害名譽的情況下接收更多中國學生。問題在于澳洲是否能擴大容量,但這也顯然不足以取代商品,至少中短期內不行。”
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在于中國債務不斷膨脹,目前已達GDP的2.6倍。
陶冬表示,中國設法“軟著陸”的前景變得越來越有難度。
澳洲退休金基金公司(Australian?Super)針對中國經濟的風險發出嚴厲警告,聲稱該國存在看起來相當嚇人的信貸泡沫。
其首席投資官德拉尼(Mark Delaney)說:“未來5年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是信貸泡沫。”
他指出,Australian?Super一直尋求在華直接投資。通過投資本土資源商股票來借力中國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最好的方式是在華直接或通過合資企業投資。





